当前位置:首页 > 郑洛新概况 > 他山之石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宣传工作
他山之石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情况及启示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27

       编者按:新型研发机构是新时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动力新平台。为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省科技厅组织调研组赴广东省进行了调研,分别与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东莞市科技局相关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当地典型新型研发机构。现将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有关情况编纂如下,供有关领导和郑洛新三市参考。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省科技厅组织调研组赴广东省进行了调研,分别与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东莞市科技局相关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当地典型新型研发机构。
       一、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基本情况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国起步较早。1996年12月,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揭开了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序幕。2006年初,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广州市政府、深圳市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市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标志,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截至目前,广东省经科技厅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180家,数量超过全省科研机构的1/3,珠三角地区约占总数的89%,其中,广州市44家,佛山市、深圳市各30家,东莞市23家。
       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广东省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据2016年年底统计,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研发人员近4.7万人,引进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91个,领军人才69个,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达83.4亿元,有效发明专利7000多件,发表国际论文3500 余篇;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合作研发、技术改造、创业投资等方式,服务3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成功孵化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成果转化收入达1538亿元;建设了一批高端创新平台。仅“十二五”期间,依托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就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
       二、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之初,就有着“四个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根植区域产业发展、更加贴近世界技术创新前沿、更加突出跨区域的开放创新。相比传统研发机构来说,其“新”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机构建设模式新——建设主体多元化;二是管理运作机制新——坚持市场化导向;三是科研主攻方向新——更具有前瞻性,瞄准国际前沿;四是创新组织方式新——缩短了技术研发到产业化时间;五是成果转化路径新——多样化成果转化途径;六是创新融资渠道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其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与政府包办的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乃至创投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单位都能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主人”,并且形成校地共建、院(所)共建、企业自建、联盟共建、民间自办等多种投资模式。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实行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发展壮大了科技创新主体,极大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
       (二)企业化的管理机制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跳出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参照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科研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和人员编制。在管理模式上,运行机制既不像企业,又不像事业单位;既不像研究机构,又不像大学,虽然形成体制上“四不像”,但却出色地扮演了促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红娘”。在决策机制上,普遍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度,实现“投管分离”。在人员编制上,部分新型研发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不定编、不定人,甚至没有财政事业拨款,对研究人员一般采用聘用制;即使有“事业编制”也不具体对应到个人,而是统筹使用。企业化管理机制的创新,使得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和完善,并向综合创新、跨界创新、交叉创新的人才结构上迈出更大的一步,以事业部制代替课题组、以聘用制打破终身制。在短短几年间里,有的新型研发机构就从几个人、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上千人的规模,吸引了大批不同专业、不同肤色的科学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集聚和培养起一大批具有原创精神和源头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人员。
       (三)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采用了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研发机构固有的“铁饭碗”薪酬制度。在薪酬机制上,以较高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薪酬水平有的甚至与国外同类人员看齐。在用人机制上,打破常规,“不以年龄论资历,不以学位论英雄”,大胆任用具有创新胆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如华大基因研究院,17岁的高二学生就能担当研发经费达500万元的项目组组长,21岁的大三学生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四)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在产生之初就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研发创新立足点放在产业优化升级上,建立了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论文、专利等不再是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催生新兴产业、创造社会财富才是创新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采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的研发模式,同步研发、逆向创新、交叉融合开发等新型创新理念贯穿整个创新管理始终,形成了研发成果产业化与产业反哺研发的良性互动新局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体制机制创新,广大新型研发机构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如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2010年初由5位杜克大学、牛津大学博士归国创立,不到7年的时间就迅速成长为创新机构遍布5大洲18个国家与地区,拥有总人数超过2600人的世界级的创新研发团队,掌握了世界前沿的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和新型空间技术及相关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截至目前,光启理工研究院专利申请总量超过4100件,授权专利达2300件,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占全世界该领域过去10年专利申请总量的86%。承担了国家首个超材料领域“863”计划项目,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了该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高层次人才规模达2243人,拥有501名海归精英,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千人计划”32人(目前在院工作19人),“百人计划”38人,建成广东省创新团队7支、深圳市孔雀团队2支,成为国内海归密度最高的研究机构之一。
       三、主要做法
       总结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早在2005年广东省就携手教育部、科技部启动省部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2009年与中国科学院开展了全面战略合作,引导和支持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中科院科研院所,与广东的产业界开展自主创新全面合作,到广东创建各种类型的创新平台,促使广东再次成为“孔雀东南飞”的重要落脚点。目前广东省180家新型研发机构绝大部分是广东省着力推动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成果。
       同时,广东省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14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东莞市组织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场会,省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等分别作重要讲话,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热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全省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八大抓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科技金融)中第二大抓手,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将创新发展工作会议作为每年春节后召开的全省第一个会议,要求珠三角各市一把手在会上向省委省政府做“八大抓手”专题工作情况述职,在省级层面有力促进了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工作的快速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地方党委政府纷纷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和战略布局,以市领导挂帅积极对接引进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这些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地政府部门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的3/4,成为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主力军。比如,东莞市原本创新资源十分匮乏,全市仅有东莞理工学院1所大学,近年来却通过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了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在当地集聚,依托32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通过省认定23家),迅速组建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集聚起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一大批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跃居全省第三位。
       (二)政策支持。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粤府办〔2012〕120 号)、《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2014年6月)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等政策文件,广东省科技厅、经信委、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粤科产学研字[2015]69号)。通过以上政策文件明确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身份定位,使新型研发机构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可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待遇,经省科技厅认定的省新型研发机构以省政府名义授牌。
       15个省辖市政府也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如广州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意见》,中山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惠州市出台了《惠州市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东莞市出台“扶持新型研发机构45条”等等。全省上下,形成了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加大投入。广东省科技厅设立了每年1.5亿的专项资金,对于创办不超过5年(以注册时间为准)的新型研发机构,择优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同时,还从新购科研仪器设备补助、上年研发经费支出补助、创办企业补助等方面对新型研发机构给予资金支持。
       多个省辖市也设立了专项资金。如广州市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经费用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珠海市设立3年10个亿专项资金扶持新型研发机构,中山市建立了与省级财政支持相配套的专项资金,惠州市规定凡获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市财政给予100万元奖励。东莞市近年来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的财政协议投入超过45亿元(实际已到位20多亿元),同时投入27亿在松山湖高新区建设的大学创新城,已建成新型研发机构的集聚地。
       (四)部门联动。一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省科技部门牵头建立了跨部门、跨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沟通机制,加强与发改、经信、财政、金融、教育等部门沟通配合,在新型研发机构注册登记、投资建设、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及时服务。二是推动上下联动。无论是在政策,还是在资金方面,省市区已形成了联合推动的局面。
       (五)强化管理。全省科技系统不断加强新型研发机构评审认定等相关制度建设,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完善认定机制,对新型研发机构后续发展跟踪问效,不定期抽查工作,及时掌握其科研方向和科研力量等动态情况,定期了解其阶段性成果,对于优秀机构给予持续经费支持,对于不合格的机构及时整改甚至摘牌,推动形成了新型研发机构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四、主要启示
       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数量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质量参差不齐、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法律地位不明确、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我省正值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但创新资源严重缺乏、传统科研机构改革推进缓慢等问题短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型科研开发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切实有效弥补我省创新资源的不足,广东省的做法为我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尤其目前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政府的支持十分关键。建议政府统筹,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研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目前我省虽然在一些综合性文件,如《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26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豫发〔2016〕27号)等文件中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扶持政策也时有体现,但由于比较分散,落实起来难度很大。建议以省政府或政府办公厅名义研究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专项政策或指导意见,统领我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三)加大财政投入。参照广东做法,结合我省实际,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分级分档支持。省科技厅主要支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其他由地方科技局支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议由省政府授牌,并按前期政府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重点支持。每年对新型研发机构运行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分档予以支持。
       同时应鼓励郑州、洛阳等有条件的省辖市政府与中科院、985高校加强战略合作,建立综合性、高水平、对支撑和引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研发机构,省政府可采取“一院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四)强化考核评价,注重结果运用。突出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进、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拥有量、技术转移服务、孵化育成企业数量及效益等指标因素,尽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绩效奖励。
       (五)抓好五个“一批”。培育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创新型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建立一批军民融合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储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总结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推广各地引进高端研发资源的重要举措和政策措施,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充分展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优势,提高社会各界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返回

版权所有: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