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郑洛新概况 > 工作动态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进展
工作动态

省政府成功举办自创区开放合作北京推介会

来源:自创办   发布日期:2017-04-07

      经过精心筹备,4月6日,省政府在北京成功举办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推介会。推介会上陈润儿省长做重要讲话,指出自创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河南创新发展搭建的一个广阔平台、提供的难得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引进和成果转化方面推出了一批创新点多、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诚邀四海宾朋,广聚创新资源,共襄河南发展。推介会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翁杰明主持,副省长徐济超代表省政府致辞,郑洛新自创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建军发布了自创区一揽子优惠政策。同时,会议聚焦转型发展攻坚战,签订了一批高精尖合作项目,特别是省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签署了10项战略合作协议,郑州、洛阳、新乡等18个省辖市与有关单位就33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这些协议的签订有效集聚了高端创新资源,有力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乃至全省创新发展。此次推介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着眼长远,集聚高端资源。围绕我省发展目标,着眼长远规划,特别是在支持自创区建设的重大载体建设方面,经过广泛接洽,深入对接,签订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一批高水平合作项目陆续在我省落地,集聚一大批高端创新资源在我省布局,有效弥补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一短板。郑州市围绕建设 “智慧谷”,聚焦行业机器人技术、装备伺服控制系统、大数据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应用、抗病毒新药研发等方面,着力引进大院大所和大企业,引进了中科院郑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中科大郑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郑州分所、中电郑州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机构,与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投资60亿元在郑州建设软通动力河南区域总部、软件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平台及产业园项目。洛阳围绕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合作总投资52亿元共同建设,聚焦多晶硅生产应用、太阳能电池技术应用、动物疫苗开发、军转民用相关技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支持部队院校、军工企业在示范区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军转民”、“民参军”;新乡市围绕建设“汇智协同创新谷”,加强与北京新发展集团合作,首期投资160亿元共同建设,聚焦新型电池材料、育种及生态农业技术、光电信息和通信技术等方面,集聚重大科教平台,发展壮大科技产业。
      二是立足实际,实现精准对接。郑州、洛阳、新乡三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与合作伙伴加强沟通,实现了项目的精准对接、深度融合。郑州市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投入2.5亿元共建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根据郑州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转化需求,协调航天所属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加快航天优势军工技术向郑州转移、转化,推动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洛阳市支持中信重工与清华大学合作筹建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提升中信重工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物流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智能柔性化制造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乡市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兵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共同建立中兵通信装备研究院,依托兵科院技术、人才优势,开展高端通信装备领域联合研发,并推动研发成果优先在新乡转移转化,强力推动新乡市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聚焦转型,引进尖端技术。这次推介会聚焦转型发展攻坚,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手抓”,围绕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加大开放合作,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方面发布技术需求245项,成了213个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到了1420亿元,引进了一批尖端技术,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如洛阳市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签署协议,开展“北斗星远程控制项目”研发;平顶山市平高集团有限公司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开展“±500kV高压直流断路器技术”合作;焦作市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高铁隧道开挖机器人-凿岩台车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周口市与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大唐大学联合开展“石墨烯单晶铜/银铜合金复合材料开发”技术攻关。以上项目的签约合作,将有效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实现对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本次推介会围绕加快培养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创新引领型平台、创新引领型人才,成功签署了一批高精尖合作项目,这将有利于推动示范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返回

版权所有: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